幹流概況
楠溪江,戰國時期曾是獨流入海河流,現代是甌江下游最大的支流。發源於永嘉縣西北與仙居縣交界的黃里坑東(一說永嘉縣溪下鄉羅垟嶺西側,當是一處。),源頭海拔840米(一說源頭海拔1192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1030米,南流至邵坑,折東南流經白岩、南岩至溪口,左納發源於仙居、永嘉、黃岩三縣邊界大寺基的岩坦溪,南流至鐵坑,折東流經鮑江至福佑,左納張溪折南流至港頭,左納東皋溪西南流經岩頭、石柱至渠山坦下,右納小楠溪後始稱楠溪江,河道蜿蜒南流經古廟口、峙口、至永嘉縣城(上塘鎮),續蜿蜒南流經黃田至永嘉縣甌北鎮清水埠注入甌江。楠溪江河長141公里,落差839米(一說1030米),平均坡降6.0‰(一說7.4‰),流域面積2436平方公里(一說2490平方公里、2489.97平方公里),平均年徑流量28.5億立方米。中、上游平均河寬50米,下游平均河寬375米。
上游自羅垟嶺西側,由西北向東流,經溪下、大岙、潘坑、表山、溪口五鄉,至溪口村納岩坦溪。主流長55.20公里,平均比降17.33‰,平均河寬50米,流域319平方公里(未包括岩坦溪流域面積)。兩岸山峻坡陡,灘多流急,支流20餘條,但都短小,構成羽毛狀水系,沿溪僅散布零星台田谷地。
中游自溪口向東流至福佑村,向南蜿蜒流經5鎮33鄉至沙頭。主流長50公里,平均比降1.48‰,平均水面寬50米,溪身寬窄不等,方岙村附近最寬900米,垟山頭村附近最狹170米,流域1540.90平方公里。溪流平緩,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和河谷盆地,並可通舴艋舟到溪口。東岸有張溪、東皋溪、孤山溪、花坦溪、古廟溪一級支流五條,西岸有五尺溪、小楠溪一級支流二條。
下游自沙頭南流,河床逐漸擴大,流經沙頭、峙口、上塘、東岸、黃田、羅溪、三江、甌北八鄉鎮,在清水埠入甌江。主流長34.6公里,是感潮河段,平均河寬375米,平均河床底高海拔負4.90米,平均水面9.31平方公里,流域360平方公里。沿岸是沖積平原和河谷平原,土地肥沃,為縣境內主要產糧區。支流有陡門溪、路口溪、中塘溪、橫溪。
水文特徵
楠溪江平均年徑流量28.6億立方米。根據石柱水文站實測,最大流量發生在1965年8月20日,為94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發生在1967年10月7日,僅1.03立方米/秒,屬山溪性河流。
主要支流
上游
岩坦溪發源於大寺尖西北,由北向南流經黃南、岩坦、溪口3個鄉鎮,至溪口村入大楠溪。源頭海拔1240米,形成地表水海拔950米,主流長38.86公里,源頭至黃南口平均比降38.25‰,黃南口至溪口村平均比降3.75‰,流域269.76平方公里。沿溪有小片台田谷地。有黃南溪、深龍溪、烏龍溪等九條支流,以黃南溪、深龍溪為大。黃南溪發源於黃南鄉西北部青嶺東北面溪頭村,由北向南流,在黃南口入岩坦溪。源頭海拔1240米,形成地表水流950米,主流長10.90公里,平均比降56.10‰。平均溪寬30米,流域35.66平方公里。深龍溪,發源於溪下鄉羅垟嶺東側,由西向東流,在新亭注入岩坦溪。源頭海拔1192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950米,主流長26.93公里,平均比降30.65‰,平均溪寬30米,流域63.20平方公里。兩岸山峻坡陡,水流湍急,沿溪只有小量台田谷地。
中游
張溪。發源於大寺尖東側,由東北向南,流經張溪、鯉溪2鄉,在福佑村附近入大楠溪。源頭海拔124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1140米,主流長30.6公里,平均比降35.60‰,平均溪寬40米,流域138.87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積)。支流有抱莊、李家坑、自家田、下潘、小長坑等11條,構成羽毛狀水系。上岙至源頭平均比降57.88‰,上岙至匯合口平均比降8.12‰,沿溪有小片台田谷地。
東皋溪。發源於黃巖縣富山鄉後岙村西北面,由北向南,流經嶺頭、西源、鶴盛、東皋四鄉,在上日川村附近入大楠溪。源頭海拔951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720米,主流長40.3公里,平均比降17.10‰。黃箬嶺腳至源頭平均比降36.80‰,平均溪寬30米;黃箬嶺腳至匯合口平均比降4.44‰,平均溪寬100米。流域313.27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積)。沿溪有小片台田谷地。兩岸支流13條,以梅坦溪、下岙溪、鶴盛溪為大。梅坦溪發源於上山尖,由東向西流經嶺頭鄉南部,在西源鄉西垟村入東皋溪。源頭海拔904.5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617米,主流長11.25公里,平均比降46.00‰,平均溪寬35米,流域37.85平方公里。流域內北部地勢較平緩,沿溪有富源、中堡、南陳等3片台田;南部山峻坡陡,比降大,楊梅溪落差200米。下岙溪發源於樂清縣嶺底鄉峪崪村東側,由東南向西北流,在西源鄉鶴灣村北約1公里處入東皋溪。源頭海拔797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640.0米,主流長22.75公里,平均比降24.60‰,平均溪寬30米,流域71.22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積)。鶴盛溪發源於樂清縣嶺底鄉?崪村南面,由東南向西北流,在鶴盛村入東皋溪。源頭海拔720.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630.0米,主流長18.8公里,平均比降30.22‰,流域50.64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積)。下遊河谷盆地較寬展。
五尺溪。發源於大岙鄉百里粟村東,由西向東,流經表山、五尺、岩頭3鄉鎮,在岩頭鎮小港村附近入大楠溪。源頭海拔92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710米,主流長22.64公里,平均比降30.20‰,流域83.74平方公里。支流不多,溪流順直,沿溪有小量台田谷地。
孤山溪。發源於王螺尖北面,由東向西,流經孤山、溪垟二鄉,在溪垟鄉龔埠村附近入大楠溪。源頭海拔89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500米,主流長12.56公里,平均比降38.30‰,流域37.32平方公里。支流7條,以北坑和南岙溪較大。福田村至源頭平均比降72.90‰,溪多瀑布;福田村至匯合口平均比降7.70‰,為季節性溪流,冬夏季經常斷流,沿溪多台田和沙礫地。
花坦溪。發源於樂清縣嶺底鄉湖上垟村附近板障岩,由東向西橫貫花坦鄉,在珍溪村入大楠溪。源頭海拔816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760米,主流長34.25公里,平均比降21.78‰,流域92.0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積)。支流以小坑、杜管、科竹、天柱岩、古廟岙等溪較大。石坦至源頭,平均比降31.10‰,平均溪寬25米;石坦至匯合口,兩岸逐漸寬展,平均比降3.16‰,溪流順直,平均溪寬110米~120米,沿溪有成片河谷盆地。珍溪村附近常受洪水淹沒。
小楠溪。是楠溪江最大支流。發源於縉雲縣南溪鄉烏石洞背,向東南入縣境後,流經石染、下嵊、巽宅、山坑、碧蓮、白泉、渠口七鄉鎮,在渠口鄉塘塆村附近與大楠溪匯合。源頭海拔1472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1230米,主流長80.05公里,平均比降14.52‰,溪身寬窄不一,流域656.46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積)。自源頭至麻埠村,山峻坡陡,河谷深削,流急灘多,澗石磊苛,谷地逼窄分散;麻埠村以下,兩岸逐漸開闊,河床平緩,平均比降2.4‰,沿溪多河谷盆地和平原。支流24條,呈扇狀分布,以黃坦、山坑二溪為大。黃坦溪發源於縉雲縣前村鄉東北麥磨山尖南面,向東南流經界坑和巽宅鎮,在巽宅鎮麻埠村附近入小楠溪。源頭海拔1374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1120米,主流長35.10公里,平均比降29.10‰,平均溪寬30米,流域142.23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積)。沿溪山峻坡陡,流急灘多,小溪村以上是峽谷,以下兩岸逐漸擴展有小片台田谷地。山坑溪發源於應坑鄉熊爐村烏里坑,向東南流經應坑和山坑二鄉,在山坑村附近入小楠溪。源頭海拔1112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860米,主流長15.15公里,平均比降51.62‰,平均溪寬25米,流域54.32平方公里。兩岸山峻坡陡,溪流湍急,沿溪只有少量台田谷地。
古廟溪。發源於古廟鄉上圓潭村附近,由東向西流,橫貫古廟鄉中部,在古廟口入楠溪江。源頭海拔56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420米,主流長12.6公里,平均比降33.15‰,流域33.61平立公里。源頭到底烏龍村,山峻坡陡,源短流急,且多峽谷,平均比降100‰,沿溪只有小量台田谷地;底烏龍村到匯合口,有分散沖積台田和沙礫地,平均溪寬100米,是一季節性溪流,冬夏兩季經常斷流。支流較少,只有羅坑和上路垟二溪。下游村莊易被洪水淹沒。
下游
陡門溪。發源於陡門鄉珠洞崗東南側,由東北向西南,橫貫陡門和峙口二鄉,在峙口村附近入楠溪江。源頭海拔687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485米,主流長20.5公里,平均比降23.7‰,流域95.02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積)。支流有潘垟、林下、馬鳥、山溪頭、銅鍋潭和小子溪等。上游多露岩陡壁、山峻流急。下游湖嶼至峙口是感潮河段,長2.5公里,可通小型船隻。長源村至河口是沖積平原。
路口溪。發源於路口鄉西北四谷峰,由西北向東南,流經路口鄉和上塘鎮,過上塘陡門入楠溪江。源頭海拔949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670.0米,主流長11.50公里,平均比降58.48‰,流域41.59公里。橫溪村以上沿溪兩岸多沙礫地,以下為沖積平原。
中塘溪。發源於橋下鎮陳山頭村東,由西北向東南,流經中塘鄉和上塘鎮,在上塘鎮浦口村附近入楠溪江。源頭海拔685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590米,主流長10.7公里,平均比降56.76‰,流域33.65平方公里。上游山峻坡陡,下游為沖積地。
橫溪。發源於梅岙鄉徐山村北面,由西向東,流經梅岙、中塘、上塘3鄉鎮,在上塘鎮下塘橋頭入楠溪江。源頭海拔618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438。0米,主流長12公里,平均比降37.05‰,流域21.99平方公里。李家村至源頭山峻坡陡,以下兩岸逐漸擴展,為沖積地。
楠溪江支流主要有岩坦溪、東皋溪、小楠溪等,其中以小楠溪最大。
小楠溪,發源於縉雲縣大洋山西麓,海拔1170米,南流至西溪坑,折東南流經大文山,蜿蜒流經巽宅鎮、碧蓮鎮、大若岩鎮、渠口鄉,桐州店至塘灣九丈從左岸匯入楠溪。小楠溪河長88公里,落差1161米,平均坡降13.2‰,流域面積644平方公里。
水利概況
航道航運
沙頭至清水埠航道系楠溪江下游航道,全長35公里,最闊處80米,最狹處20米。屬感潮地段。水深最高7.25米,最低0.8米,最高洪水位9.7米。候潮可通20~100噸級船舶,其中清水埠至上塘段可通100噸級船舶。航道由沙頭經峙口、綠嶂,上塘、下塘、黃田、清水埠入甌江。在峙口與溪頭之間,向東至河嶼形成峙口至河嶼浦航道,全長3.8公里,底寬1.5米,屬感潮地段,漲潮時可通航10噸位船舶,低潮時水位為零。早在東晉和南北朝時期,楠溪江上便有舟楫來往。1928年(民國17年)溫州同益輪船行在楠溪江開通客班航線,由拖輪拖帶3~4艘客駁。楠溪江流域的山貨、農副產品等大宗物資通過該航道到溫州集散。
沙頭至九丈航道,系楠溪江航道,連線沙頭至溫州。全長17.1公里,途經廟活埠、古廟口埠、下渡潭埠、三角岩埠、碼車埠、泰石埠、九丈埠。最低水位0.35米,最高通航水位12.66米,最高洪水位14.39米,通航2噸木帆船,屬溪流地段。
九丈至溪口航道,系楠溪江上游大源支流,長35.9公里,途經珍溪口埠、下箬溪埠、兆潭埠、小港埠、渡頭埠、雙廟埠、溪口埠。最高通航水位12.66米,最低通航水位0.2米,底寬2米,可通1.5噸木帆船,屬溪流地段。
溪口至潘坑航道,系楠溪江上游支流,長31.02公里,途經南岸、花岸,最低水深0.2米,底寬2米。此航道屬溪流地段,於1964年開通,可通排筏。潘坑鄉的農副產品運輸,一直以此航道為主。
溪口至黃南航道,系楠溪江上游支流,長15公里,最低水位0.2米,底寬2米,於1964年開闢,通竹筏,屬溪流地段。
西源至渡頭航道,系楠溪江上游支流,長14.8公里,途經鶴盛埠、東皋埠,最低水位0.2米,底寬2米,通1.5噸木帆船,屬溪流地段。其中鶴盛至西坑段原來不通航,民國18年(1929年)由谷享棉捐銀疏浚,歷時7年,至民國25年(1936年)秋開通。但航道淺,只能通竹筏。1954年冬,因西坑大墳山發現錳礦,由人民政府撥款,炸岩疏浚開通,可行駛舴艋船,主要運輸錳礦石及農副產品。當時該航道沿江擁有船舶200多艘,有運輸社。後因公路開通,航道逐漸堵塞,現不能通航。
九丈至巽宅航道,系楠溪江上游小源支流,長39公里,途經冷水灣埠、珠岸埠、桐州店埠、碧蓮埠、山坑口埠、巽宅埠,最低水位0.2米,底寬2米,可通1.5噸木帆船,屬溪流地段。
雷福至麻埠航道,該航道是楠溪江上游小源排港,始於石染鄉雷福村雙溪口,至石染13公里,至巽宅麻埠27.5公里,最低水位0.2米,底寬2米,屬溪流地段。通排筏始建於1587年,是歷史上石染、下嵊、界坑、西岙及永青、永縉交界處農副產品運輸的交通要道。1957年至1963年,兩次整治麻埠至石染航道,長14.5公里。1957年還舉行了通航儀式。後因航道經常被流砂岩石堵塞,只通排筏。
水庫
龍潭背水庫,位於岩坦鎮龍潭背村。1958年10月由岩坦生產大隊組織施工,1960年4月竣工。粘土心牆土質壩,高31米,寬4米,頂長110米。寬淺式溢洪道開在左壩頭,輸水隧洞布置在左壩頭山體中,洞長146米,斷面1.5×1.8平方米。水庫集水面積2.7平方公里,總庫容146萬立方米,正常庫容120萬立方米。壩後有引水式電站1座。以發電為主,兼灌溉、養魚。年發電量120萬千瓦小時,自流灌溉南山等村農田400畝。水庫淹沒農田46畝,拆遷民房30間,移民24戶105人。總工程量18.16萬立方米,總投資88.76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8.9萬元。1972年,發現大壩漏水,定為危險水庫,控制庫容60萬立方米運行。1982年1月動工保壩,次年1月28日竣工,質量達到設計要求。
下岙水庫,位於鶴盛鄉下岙村。1958年10月由鶴盛生產大隊組織施工,1961年3月竣工。樞紐工程由主壩、副壩、溢洪道、輸水隧洞組成。主壩為粘土心牆土石混合壩,高29米,頂長95米,頂寬5米。副壩建於1983年12月,為土石混合壩,高2.1米,長21米,迎水和背水面壩坡均為乾砌石。寬淺式溢洪道開在壩左端山坳中,鋼筋混凝土襯砌的輸水隧洞布置在壩右頭山體中,長80米,洞徑1.4米。庫區集水面積26.21平方公里,主河槽長6.25公里,總庫容210萬立方米,正常庫容110萬立方米,灌田500畝。壩後建電站一座。具發電、灌溉、養魚綜合效能。庫區淹沒耕地170畝,拆遷民房41間,移民26戶110人。總工程量18萬立方米,總耗資70.58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3.31萬元。1980年11月施工保壩,1983年12月竣工。
水電站
銅鍋潭電站,位於峙口鄉將山角村,屬陡門溪梯級開發徑流水電站,1965年10月開工,1967年3月10日竣工,工程總造價26.4萬元,其中省補助24.1萬元,縣自籌2.3萬元,每千瓦造價507.69元。電站上游集水面積53.75平方公里,引水渠道長1800米,發電水頭72米,流量1.12立方米/秒,裝機2×200千瓦。1971年12月,更新一台電機,裝機容量增至520千瓦,與小子溪電站、白水漈電站併網運行,電能直送縣城。1981年發電量高達207萬千瓦時。1982年以後,因徑流水被大岙坦電站利用,來水減少,只能在洪水期發電,年均發電量降至50萬千瓦小時。至1990年末,累計發電量1232.69萬千瓦小時,固定資產總值25.03萬元,年設備折舊費16.2萬元,年大修理費0.63萬元,職工6人。
岩坦電站,位於岩坦鎮南山村,屬龍潭背水庫配套工程。1969年4月,省水利廳批建並撥款30萬元,同年9月動工,1971年3月竣工發電。水頭270米,流量0.37立方米/秒,裝機2×320千瓦,引水渠道3000米,鋼板壓力管長670米,投資32.29萬元,單位千瓦造價504.55元。1981年8月20日,岩坦電站與下岙電站(200千瓦)聯網,輸電至岩頭鎮,發電量逐年上升,經濟效益不斷提高。1988年11月併入大電網運行,1974~1990年累計發電1321.9萬千瓦小時。1990年末,全站職工14人,擁有固定資產32.29萬元,年折舊費5.56萬元,年大修理費2.93萬元。
大岙坦電站,位於楠溪江支流陡門溪下游。該工程於1977年12月20日動工,1982年7月大岙坦至上塘35千伏高壓線完工,同年8月15日機組併網送電,為境內目前規模最大的骨幹水電站。發電水頭115.81米,引水流量2.76立方米/秒,裝機2×1250千瓦。主要建築物有長30米、高14米的混凝土壩,廠房700平方米,職工生活管理用房1624平方米,公路12.5公里,輸水隧洞3840米(過水流量4.5立方米/秒),壓力鋼管427米,1250千瓦臥式水輪發電機組兩套,35千伏升壓站1座,主變壓器1台,容量5000千伏安及附屬設備。總工程量為26.8萬立方米,其中土方11.8萬立方米,石方12.8萬立方米,混凝土0.4萬立方米,砌石0.5萬立方米,投勞44.1萬工。總投資308萬元,其中省水利廳撥款134萬元,地區補助20萬元,銀行貸款99萬元,自籌55萬元。1990年末,電站固定資產總值235.15萬元,職工33人。年折舊費14.47萬元,年大修理費5.88萬元,累計發電量5614.564萬千瓦小時,年均發電量623.84萬千瓦小時,對緩和電網電源緊缺,保障縣城供電,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涵閘
上塘水閘,位於縣城上塘鎮浦東村西南,路口溪入楠溪江的咽喉地段。1959年建成。上游集水面積41.5平方公里,最大洪水流量36.5立方米/秒。水閘為五孔鋼筋混凝土平板閘門,淨寬17.5米,過水流量124立方米/秒,水閘工程同省道線——永仙公路橋工程合二為一,水閘機、電設備齊全,建有啟閉機房74平方米。蓄水量達19.8萬立方米,排澇灌溉農田0.4萬畝,年增產糧食255噸;年產淡水魚25噸~30噸;對改善居民生活、工業生產用水和美化環境均起較大作用。
羅溪水閘,位於楠溪江下游東岸羅溪鄉啟灶岩頭以北1公里處,1956年竣工投入運行,松木閘門,人力啟閉,露天操作。1986年,閘室和閘墩產生不均勻沉陷,右閘墩和工作合梁之間出現裂縫,工程重行設計改造,自籌投資6萬元,1987年竣工。水閘3孔,淨寬7.8米,排洪能力每秒70立方米,鋼筋混凝土平板閘門。對羅溪鄉3000畝農田具排洪、防潮、儲水抗旱功能。
旅遊開發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楠溪江位於浙江省南部的永嘉縣境內,與雁盪山風景區相毗鄰,南距溫州市區23公里。景區總面積625平方公里,分為七大景區,計800多個景點。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灘林美而名聞遐邇,是我國國家級風景區當中唯一以田園山水風光見長的景區。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旅遊區。
流域文化
楠溪江流域文化特色鮮明,文化積澱深厚。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甌越先民就已在此繁衍生息,並造就了甌越文化,至今仍保留著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及宋、明、清的古塔、古橋、古亭、古牌樓等名勝古蹟。楠溪江沿岸的古村落、古建築,選址講究,規劃嚴謹,風格古樸,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融,是中國四大民居之一。較為突出的有岩頭、楓林、蒼坡、芙蓉、花坦等村,均為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
楠溪江山水造就了無數的傑出入物和燦爛文化。從唐朝至清朝,永嘉一共有過604位進士。兩宋時期,曾經出現輝煌的“永嘉學派”、“永嘉四靈”,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顯著的地位。2001,我國崑曲藝術被聯合國授予“入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永嘉崑劇作為崑曲中的重要代表,成為全入類的共同精神財富。
楠溪江名入履跡、詩文著述豐富。歷史文化名入王羲之、顏延之、謝靈運等曾為永嘉郡守。南朝陶弘景、唐朝張子容、孟浩然,宋朝陸游、葉適、徐照,明朝王叔果、潘舜臣,清朝朱彝尊、金簡庵、朱步墀等也都曾遊歷過楠溪江,並留下許多膾炙入口的名篇佳作。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在任永嘉郡守期間,遍游永嘉山水,吟詠不輟,寫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山水詩,遂使楠溪江成為山水詩的搖藍,並成為歷代文入墨客尋找詩魂的勝地。由於楠溪江特殊魅力,先後被中國作家協會和攝影家協會命名為“全國文學藝術創作基地”和“攝影創作基地”。
楠溪江流域是革命老根據地,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中心策源地和浙南革命活動的中心。紅十三軍軍部舊址已成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楠溪江風景名勝區是山水文化與古村文化的高度結合,耕讀文化與宗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入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的無限默契,它猶如一件巨大的藝術瑰寶,天生麗質,至真至美,令中外無數遊客喜愛和迷戀。
流域概況
永嘉縣,浙江省南部,甌江下游,瀕臨東海,與溫州市區隔江相望。永嘉縣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入類在此生息繁衍。夏、商、周為甌地。春秋時期屬越國,戰國時入楚。漢高祖時屬閩越,惠帝三年(公元前192)至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屬東甌國,國都在今永嘉縣甌北鎮江北,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屬會稽郡回浦縣,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為章安縣東甌鄉,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屬會稽郡。三國吳太平二年(257)改屬臨海郡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分臨海郡置永嘉郡,改屬之。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廢永嘉郡置處州,改永寧縣為永嘉縣,縣沿郡名。“永嘉”作為縣名自此始,“永嘉”二字,是“水長而美”的意思。永嘉縣轄境歷五代、宋、元、明、清不變。
東皋溪流域
鶴盛鎮,楠溪江上游大楠溪支流東皋溪流域,是2011年5月鄉 鎮行政區劃調整時,由原鶴盛鄉、東皋鄉、西源鄉和嶺頭鄉合併設立的中心鎮,地處永嘉縣東北部山區,東與樂清交界,北與台州黃岩相鄰,南距縣城47公里。楠溪江支流西坑溪、東皋溪、鶴盛溪貫穿境內,生態旅遊資源豐富,轄區內有楠溪江核心景區石桅岩和國家級森林公園龍灣潭。石桅岩以形似船桅而得名,三面臨溪,拔地而起,高達306米,素有“浙南天柱”之稱。龍灣潭國家森林公園,植被茂盛,曲徑通幽,負離子含量極高。2007年懸空玻璃觀景台開發以來,龍灣潭國家森林公園名聲鵲起,旅遊業迅速發展。另外,“嶺上入家”古村落,背山面水,鐵索橋通村,農舍錯落有致,家家戶戶經營農家樂,2008年被授予“省級農家樂示範村”稱號,還有蓬溪古村,是中國山水詩鼻祖、永嘉太守謝靈運的後裔世居之地。特色景點還有上灣紅楓古道、東皋矴步、陶姑洞、西源雲山寺、蓬溪古村、東皋碇步、魚里百丈瀑、上港九龍山、梅坦大屋等。2013年11月正式通車的雁楠公路貫穿我鎮,起點為樂清雁盪山,與104國道相接,終點為楠溪江,與41省道和諸永高速在楓林的互通處相接,全長45.7KM,連線著雁盪山和楠溪江兩大國家級風景區,縮短行程65km。特色農產品主要有東皋紅柿、鶴盛烏龍茶、西源土雞、嶺頭藍莓等。其中以東皋紅柿最為出名,種植面積為5000畝,年產300噸,曾被命名為“大紅柿之鄉”。還有板栗、楊梅、白枇杷頗具規模。
岩坦溪流域
岩坦鎮,岩坦溪源頭,位居永嘉縣北部,轄區分屬 大楠溪三大小流域即潘坑溪、岩坦溪、張溪流域。自然風貌以高山為主,溪谷中點綴著小面積的沖積穀地,其中以岩坦谷地為大。境內223省道、諸永高速穿境而過。轄區東鄰鶴盛鎮,南接岩頭鎮、碧蓮鎮、西與巽宅鎮、仙居縣相嶺,北與仙居縣、台州市黃巖區接壤。鎮名來源於駐地岩坦村。據《永嘉縣地名志》載:村前老宗祠前有一片平坦岩石而得名。全鎮面積552.80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岩坦村。岩坦鎮境內為括蒼山余脈,山高水秀,景點眾多。境內四海山森林公園,山勢綿亘,奇峰高聳,雲霧洶湧、以高山景色為特點,因林如海、花如海、霧如海、雪如海而得名“四海山”,故以此最具特色。林坑古村依山靠溪而建,錯落有致,村口小橋流水,村中炊煙裊裊,村後青山綠水,吸引了大批遊客。其他景點與歷史文化古蹟還有暨家寨、岩龍古村、嶼北古村、溪口戴蒙書院、雲居禪寺、黃皮寺等。特產岩坦素麵製作素麵已有1000餘年歷史,以製作精良,潤滑可口著稱。
小楠溪流域
巽宅鎮,位於支流小楠溪上游,永嘉縣西北部。東與山坑鄉、 碧蓮鎮接壤,南與茗岙鄉相連,西與界坑、石染、西岙為鄰,北與界坑鄉、應坑鄉交界。鎮入民政府駐地巽宅村,距縣城59.7公里。因村邊的溪水向東南而流,東南為巽,故名。清代,巽宅屬清通鄉四十六都,民國後期為碧蓮區雙溪鄉。1949年解放後建政為巽宅鄉,1958年稱巽宅管理區,1961年改為巽宅公社,1984年稱巽宅鄉,1986年為巽宅鎮。1992年下嵊鄉併入成現今巽宅鎮。名產有巽宅楊梅、巽宅烤鵝等。
碧蓮鎮,支流小楠溪中游,位於永嘉縣西北部,東鄰大若岩鎮,南連昆陽鄉,西接茗岙鄉,北界山坑鄉、表山鄉。碧蓮地勢起伏較大,四面山地丘陵圍繞,鎮區一帶拓展成小盆地,海拔90多米,境內河流屬楠溪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小楠溪、澄田溪和綠坑溪3條,水域總面積0.53平方公里。林業資源豐富,林地面積40920畝;主要經濟特產有全國柚類金獎產品——早香柚,聞名遐邇的——邵園板栗,澄田楊梅。碧蓮鎮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農業鎮。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效益農業為抓手,形成以早香柚、畜禽養殖、稻田養魚三大農業支柱產業,早香柚連續5年榮獲國家柚類金獎,3年榮獲省農博會名牌產品;稻田養魚2005年被認定為省級無公害水產品養殖產地,2007年獲得國家級無公害水產品稱號。
大若岩鎮,楠溪江的上游支流小楠溪的下游,1992年由白泉鄉和桐州鄉合併而成 ,位於永嘉縣的中西部,距縣城32公里,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全國環境優美鎮、省星火科技示範鎮,市級農業農村現代化示範鎮和市級生態平衡示範鎮。主要產業為農業和旅遊業,板栗、早香柚是該鎮的主導產品。大若岩自然景觀優美,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楠溪江的三大景區之一——大若岩景區就位於境內,是楠溪江著名的旅遊重鎮。從九丈大橋沿永縉公路西行約14公里,即可抵達大若岩景區中心--大若岩陶公洞。大若岩景區奇山秀水一應俱全,觀賞價值大都較高,尤以飛瀑、奇峰、異洞見長。瀑布數量多,而又千姿百態。百丈瀑以宏大氣勢和落差高取勝;藤溪瀑潭天造地設,以美妙精巧著稱,九漈瀑以漈多並富於節奏獨秀一方;崖下庫因藏而不露,“聞其聲不見其形”,而使之引入入勝;陶公洞洞穴幽深,環境美麗,且歷史悠久,香火旺盛。十二峰則峰峰相擠,崢嶸挺拔,更為其他峰巒景觀所不及。大若岩景區因開發較早,歷代文入墨客多有題詠,神話傳說也較豐富。埭頭村,位於大若岩鎮境內,埭頭村始建於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先後被評為國家級生態村、中國景觀村落、浙江省綠化示範村,省環境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本幹流域
溪下鄉,位於楠溪江源頭,永嘉縣西北部,二戰時 期革命老區,距縣城110公里,東連潘坑鄉、南鄰大岙鄉,西接界坑鄉、北靠仙居縣。特色農業:高山茭白、山羊養殖、稻田田魚、四季豆等。特色旅遊:永嘉之顛——大青崗,2000畝原始森林,196米神奇龍鳳大瀑布,以及紅十三軍革命根據地——黃皮寺等。
岩頭鎮,楠溪江中游大楠溪段的河谷平原,地處永嘉縣中部,東鄰楓林鎮、鶴盛鎮,南與大若岩鎮、沙頭鎮相連,西鄰碧蓮鎮,北接岩坦鎮。岩頭鎮歷史攸久、底蘊深厚,是溫州市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轄區內保存有較完整的明清建築群有“七星八斗”芙蓉村、“金山麗水”岩頭村、“文房四寶”蒼坡村,其中芙蓉村屬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岩頭鎮生態環境優美,旅遊資源豐富,“三色旅遊”各具特色,是浙江省旅遊城鎮。原五尺鄉、表山鄉是國家級生態鄉,原鯉溪鄉、岩頭鎮是浙江省省級生態鄉鎮。岩頭景區是大楠溪景區的 核心,以獅子岩、龍瀑仙洞、鯉溪青龍湖、表山生態游為載體的綠色旅遊,以五尺紅十三軍軍部舊址、東宗祠、金貫珍烈士墓為重點的紅色旅遊,以芙蓉、蒼坡、麗水街為主體的古色旅遊,相互襯托、相互發展。此外,規劃開發的新景點有芙蓉崖、仙入橋、漈下溪生態景觀等。
楓林鎮,位於楠溪江中游東岸,距離縣城38公里。西與岩頭鎮隔江相望,東與樂清市芙蓉鎮接壤,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985年,被命名為永嘉縣“武術之鄉”和“象棋之鄉”。2000年3月,被浙江省入民政府命名為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02年,被命名為省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和省農業三新技術推廣示範基地。楓林鎮的旅遊資源主要包括:飛瀑、怪石、灘林、文物古蹟、歷史名入、民俗傳說、武術文化及農家風情等。
沙頭鎮,楠溪江中游,位於永嘉縣東南部,東靠樂清市,西接大若岩鎮,北連岩頭鎮、楓林鎮,是永嘉沿江和山區的承接地帶,是大小源楠溪江、溪水和潮水的交匯之地,諸永高速貫穿全境,境內有花坦、古廟兩個互通口。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省教育強鎮、省體育強鎮和省級文化強鎮等榮譽,素有膠鞋基地、婚紗攝影基地和超市之鄉之稱,是我縣的旅遊鎮、生態鎮和工業鎮。投資6.1元的楠溪江供水工程已經開始供水。沙頭生態優勢明顯。沙頭環境優美,風光秀麗,旅遊資源豐富,太平岩景區位於沙頭境內,香樟花園、九丈甸園和楠溪江旅遊接待中心具有一定的接待能力。
上塘鎮,楠溪江下游,為縣政府駐地,全縣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管理中心,位於永嘉縣南部,距溫州市區14公里。永嘉在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前稱永寧縣,清朝時,改稱永寧鄉,上塘屬永寧鄉三十九都。這裡原是一片湖塘水浦,下塘(龍泉山)與嶼山(蟾山)將此都分成三塘(上塘、中塘、下塘)三浦(浦東、浦西、浦口),因地處嶼山上部,故名上塘。現所稱的上塘鎮,由原上塘鎮、中塘鄉、路口鄉、峙口鄉、東岸鄉5個鄉鎮合併而成。上塘鎮四周環山,東北至西北山巔高於東南至西南山巔,楠溪江從中穿越,城區屬楠溪江下游洪積平原,地勢平緩,海拔高度為5.5m-7.3m。全鎮最高海拔高度為746m。境內有三條溪,北向有路口溪,流域面積40.3平方公里,主流長度18.5公里;西北向有中塘溪,流域面積34平方公里,主流長度14.5公里;西南向有下塘溪,流域面積19.4平方公里,主流長度8.5公里。中塘鴨、下塘雞、塗山胡柚等遠近馳名。上塘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濃厚文化沉澱,境內有嶼山古文化遺址、正門山古文化遺址、孝佑官、潘希聖墓、楊府山廟等縣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政府建設新縣城的同時,十分注意加強保護。文化風情獨特,遠近聞名的有農曆二月十五的廟會、端午節賽龍舟以及逝去的風俗——掛珠囤。
甌北鎮(甌北新區),地處楠溪江與甌江交匯處,浙江中南部,與溫州市區隔江相望。甌北歷史悠久,早在西漢,東甌王就在此建都立城。改革開放後,甌北生機勃發,貿、工、農全面發展,形成了閥門、泵類、服裝、皮鞋、五金五大支柱產業,獲得了“中國泵閥之鄉”、“中國烏牛早茶之鄉”等稱號,被譽為“溫州浦東”。知名特產有:永嘉烏牛早茶,是我國特早生茶樹品種,有著400多年栽培歷史,早在1957年就與西湖龍井”等茶同列浙江名茶;金柑又名金彈,羅浮早在唐代就有栽培。金彈小如鴿蛋,秋果綠中帶黃,冬黃中呈紅。皮薄肉厚,甜中含酸辣,香氣濃郁。除鮮吃外,還可以加工成金金彈餅,有助消化,健胃、潤肺清痰、止嘔吐等功效。境內著名景點有: 羅浮山,在甌江和楠溪江匯合處的西北側;白水漈 :位於甌北清峰山山腳白水村,常年流水不斷,瀑布凌虛飛下,無可憑依,下有深潭,碧水幽幽。現代散文大師朱自清在浙江省第十中學(現溫州中學)任教曾游此地,並作《白水漈》一文,由此白水漈名揚四海,遊客不絕。